本文目录
《儒林外史》的简介是什么什么事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能提什么问题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吴敬梓像
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作品概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儒林外史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萧金铉白下选书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弓旌天子招贤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第四十回萧云仙广武山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文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熏心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第五十二回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50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注意:《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